NTNUDOE

「如果∕愛:論「愛」的三種慾望經濟」

with one comment

  想是,愛的雙眼是盲目。愛的身體是瘋狂。愛的實踐是無我。從字源的角度而言,「愛」在希臘文中,包含四種完全不同的意義:「自我愛慾」(Eros)、「共在情感」(Philia)、「對人們的愛」(Caritas)與「對上帝或形上的愛」(Agape)。具有假設本質與不確定性的「如果」,突顯出「愛」內在結構性的多元差異、張力與衝突。因此,如果∕愛,究竟是無私奉獻?抑或盲目犧牲?如果∕愛,究竟是愛「他者」?抑或僅是愛「自己」心中的「他者」?如果∕愛,究竟是內心匱乏的永遠填補?形上滿溢的無盡回應?抑或是生命當下融合∕分裂的抗戰?事實上,人(神)∕我之間的「愛」,永遠是一種社會交換經濟中複雜又微妙的慾望流動關係。人類的「愛」最基本的課題,即是海德格所謂存有「共在」關係(Being-with)的問題,也可說是儂曦所謂一種矛盾弔詭的「第一人稱複數」(first-person plural)的問題。

  換言之,愛做為一種複雜又微妙的情感關係,在任何現實社會生活中,均具有一個內在「矛盾」的雙重慾望經濟結構:一方面,如果∕「我愛」,那麼存有「共在」的慾望,將渴望一種與愛的特定對象(眾生、國族、上帝、社群、家族、情人等)建立極度「親密」的整體關係。然而,當自我與愛的特定對象建立起一體的慾望經濟結構時,存有就可能必須面對「去我」的威脅、被「誤解」的挫折、「自我犧牲」的委曲、甚至「自虐」的危機,更可能造成自我與其他情感慾望關係的不平衡張力。因此,此種挫折、恐懼及危機意識,將急迫地產生第二階段反動式的強烈矛盾慾望──自我將渴望與此特定愛的對象建立起一定「距離」的關係,以維護自我的「主體性」以及在社會中其他「共在」關係的「和諧性」。此迎∕拒拉鋸戰的矛盾慾望經濟結構,使得人世間愛究竟為何物?為何而愛?又該如何愛?這樣的問題成為人類「共在」關係一種難解(甚至無解)的意義困境(aporia)。

  本文首先探討為何「如果∕愛」(If/Love)是一種「開放性」慾望經濟體(a general economy of desire),而「當∕愛」(When/Love)則為「封閉性」慾望經濟體(a limited economy of desire)。再從「如果∕愛」的「開放性」慾望經濟體中,試圖詳細探討三種(「匱乏」式、「滿溢」式與「分裂」式)人∕我之間不同「愛」的矛盾經濟流動結構,與其各別可能產生的問題。

關鍵詞:如果、愛、慾望、禮物交換經濟、意義困境、海德格、儂曦、列維納斯、紀傑克、德勒茲、犧牲、自虐。

Written by ntnudoe

18 三月, 2010 於 10:05 上午

張貼於論文

一個回應

Subscribe to comments with RSS.

  1. 相當宏觀,也很有系統,將「愛」在西方演進中的三大類型做很詳盡的剖析,是在慾望經濟中「人/我(神)之間不同『愛』的矛盾經濟結構」(2)。我想請問的是,為什麼把「神」和「我」擺置在同一平台?為什麼不是把「神」和「人」放置在一起?假如「人」是他人的話,那麼那個位置不也是一般「神」會被給予的位置嗎?
    在闡釋紀傑克有關愛的宗教層面時,談到「這時代符徵與符旨之關連已然斷裂」,尤其是「已無近支延異與解構填補語言的內涵」,感覺很Derridean,不太像Žižek,不知這樣的敘述方式是否有什麼特殊的用意?
    關於列維納斯的哲學有「道德被虐」的傾向,我覺得受益良多,那個部分談得很精彩,我覺得對我很有幫助。也有批評家說,列維納斯的人質說,其實就是survivor’s guilt。親朋好友都已不在,而自己的「在」就變成他們無言控訴的在場。
    還有個問題想要請教:賴教授詳盡羅列出三大類型當代大家的各種說法,並分別予以介紹並指出各自的盲點,但不知賴教授自己對於「愛」在當代論述中有沒有什麼暫時的結論?

    eyegoneblack

    17 五月, 2010 at 8:30 上午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