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DOE

癡情.物象.哀悼:「純愛」電影初探

leave a comment »

  從岩井俊二早期的《情書》(1995)、《四月物語》(1998),歷經《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情》(2004)、《現在,很想見你》(2005)、《現在只想愛你》(2006)、《淚光閃閃》(2006),以至更近期的《戀空》(2007),《我的初戀情人》(2009),日本「純愛」影片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通俗電影類型。短暫而單純的異性戀、性慾的淡化、陰柔內歛的男主角、疾病和死亡的阻撓、長久的懷念,都是相關電影常見的特徵。乍看這些影片一味強調單純專一之情如何難能可貴,而滿足年輕觀眾對真愛的憧憬,並藉著悲哀的情節安排(特別是被愛者的死亡)來賺人熱淚,而後者似乎跟被貶稱「催淚電影」(tear-jerkers)的好萊塢言情片遙相呼應。然而細看之下,「純愛」電影對心靈創傷的描繪卻更加深刻,愛人對已逝「真命天子」的緬懷往往近乎病態的偏執(obsession),而男主角的陽剛氣也顯然薄弱得多。如果哀悼(mourning)是一種幫助未忘人撫平傷痛以接受新的感情的必要手段或者成長儀式,那麼「純愛」電影所突顯的往往是哀悼的困難而非情路的紆迴曲折或者愛情遊戲的權謀策略。主角不移之情彷彿要證明真愛的不可重複性,但這種癡也正好讓他在其他角色和觀眾眼中變得更可愛(desirable),暗示愛戀的流動性和置換的可能性。

  這個初步的研究以《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情》(電影版)和《現在只想愛你》等幾部日本片為對象,提問「純愛」為何物,特別希望發掘當中的矛盾和弔詭,同時考察這些影片的基本敘事結構和視覺特色。在處理與哀悼相關的主題時,本文將特別探討當「真命天子」雲飛煙滅後,情人可以借助什麼物象(objects)來憑弔、回憶,讓已經變為單向的依戀得以延續?而這些物象又如何透過電影語言的中介來呈現為影像?未亡人失落的沈重挫折感可以怎樣排遣?新的追求者/替身情人又能辦演怎麼樣的角色?在理論方面,本文將借鑒克莉絲蒂娃、拉崗和德希達等人有關哀悼、慾望和愛的禮物等的不同見解。

Written by ntnudoe

18 三月, 2010 於 10:05 上午

張貼於論文

發表留言